便捷通道: 注册 登录>>> 投稿发布>>> 在线搜索

           今日油价 | 降水分布 | 在线地图 | 卫星云图 | 台风预报 | TAG标签

当前位置:悠悠天气网 > 社会热点 > 纠缠不清,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 纳西族特色东巴风

纠缠不清,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 纳西族特色东巴风

作者:sansan  发布:2024-01-19 00:46:22   悠悠天气网   网址:http://www.uutqw.com/redian/62159.html
1、纠缠不清,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汉族则是作为人最多的民族,绝大部分的历史以及一些探索都是依据汉族去探索。而少数民族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那么,本期一起来了解吧!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中华民族这一整体,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格局和个性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种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关系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历来对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但对中国少数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则还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对具体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部的藏族和纳西族是两个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突出的文化个性的民族,它们都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史和地方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成为推动当地“茶马古道”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动力之一。

至今,国内藏学界和东方学界把东巴教视为解开藏族早期苯教之谜的重要线索。研究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关系,对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西南地方史、民族史以及“藏彝走廊”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整合,都有重要的意义。

迄今国内外对纳藏两族的历史关系有过一些零星的研究,但多侧重于某一方面,如西方学者对苯教和东巴教的比较研究,中方学者以单篇文章概论两族关系等,但至今尚没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论着。

从政治、宗教、文艺、民族融合等方面,对纳藏两族的历史关系作一个初步而有系统性的探研。由于历史上与纳藏关系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汉文和藏文)连贯性的欠缺,以及由于历史上纷纭复杂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迁因素,在两族的关系史上,有着交流相对频繁与相对阻隔的不同历史阶段。

因此,对历史上纳藏关系的研究,将不遵循传统的按朝代顺序逐一论述的“民族关系史”模式,而是采取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融合等方面分别探讨两族关系的方法,每一模块的内容又尽量贯穿以历史发展的脉络。

2、纳西族特色东巴风铃挂什么地方好?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被称为“世界记忆遗产”。这样的盛名让更多游客向往,希望能目睹其风采。在这其中,具有纳西族特色的东巴风铃更是受游客的青睐,在这里写上祝福,挂上去之后感觉自己的祝愿就像是成真了一样。那么,东巴风铃挂什么地方好呢?

在丽江古城的玉河广场旁,有一条约二十米长的长廊,长廊的木架上密密麻麻挂满了风铃,这就是东巴许愿风铃。

薄薄的一个木板,木板的一面是神奇的看不懂的东巴文,另一面则是每个人来这里亲手写下的心愿。上面用结实的红绳子系着,绳子顶端是个拳头大的小草帽,木板下端则是两个小玲子。摇曳生姿的东巴许愿风铃,给喧闹的古城平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和祥和的氛围。

据说,当地的人们都信奉神灵,说只要相信,叫天天就能灵,叫地地就能应,叫云云就会来,所有的愿望都能够实现。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东巴教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多神教,东巴许愿风铃,源于六百年前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丽江古城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铃声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平安。正如所说“山间铃响马帮来”。是铃声报来了马帮的平安,是马帮带来了古城的繁荣。

东巴许愿风铃书写着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它的文字给人们带了吉祥,它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祝福!

因此,这样的具有纳西族特色的东巴风铃应该挂在这条长廊里,让这东巴文为我们带来美好的祝福。

3、重要的传统节日,纳西族火把节的来历

火的炙热代表了光明,面对着光明与黑暗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有了抉择。而火把节也是相当于一个狂欢节,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这么一个古老而有传统的节日。

那么,本期看一下纳西族火把节的来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玉皇大帝把人间看了个够,又转身看看天宫,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怎么我的天宫竟然比不上凡间了,这还得了?”边说便下旨,叫红面天神把人间统统烧光。

掌火的红面天神领旨后,腾云驾雾来到凡间。他并没有马上放火,先巡视一番,看到凡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天宫的生活没法比。掌火天神爱上了凡间,他不忍心烧毁这美丽的人间,不忍心摧残善良的百姓。

虽然,他知道违反玉皇大帝的旨意定有杀身之祸,但他要避恶行善,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执行玉皇大帝的旨意。主意一定,他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撒谎道:“人间已经烧成灰烬。”玉皇大帝听了非常高兴:“哈哈,现在我的天宫远胜人间了。”

隔了好久,玉皇大帝又觉得厌烦起来,他想看看被烧毁的人间。他又在仙姬们的陪伴下来到天门前,可是一看,他几乎要发疯了。人间不但没有被烧毁,反而更加繁荣昌盛,幸福美满了。他知道红面天神违背了旨意,一怒之下,叫左右诸神把掌火天神捆了起来,推出去处死他。

掌火天神被杀时,一滴血溅出天门,落到大地上,滴在雪山脚下村寨旁边的一座庙里。有个和尚看见了这滴血,就小心地用红布把它包了起来,搁在殿里。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傍晚,人们刚从田里收工回来,突然从庙里跑出一个小娃娃,拦住人们哭诉道:“专横残暴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今晚要派天兵天将下来烧毁凡间。你们赶快在门前点起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点得越旺越好。这样用假火瞒过玉皇大帝,他和天兵天将们看见人间已经在烧了,就不会在下凡来捣乱了。”

这个小娃娃就是掌火天神的心血变成的。善良的人们相信了他的话,就按照他的方法,纷纷点起火把,男女老少都舞起火把,一连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玉皇大帝看了三个晚上,看到人间一片火海,才放心的回天宫去了。

人们终于躲过了一场劫难。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表示对掌火天神的敬意,每到六月二十四日就要扎火把,点火把。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火把节。

4、传统习俗构成:纳西族婚俗有什么特殊

婚姻是下半辈子的开始,更是关乎你一生的大事。婚姻从古至今都讲究着门当户对的要求,而在少数民族的婚俗有什么不一样呢?纳西族婚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那么,本期纳西族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

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纳西族青年男女由于恋爱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数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但是根据传统婚姻,得由父母来包办,而父母又讲究门当户对等,因此,不征求子女意见,不让有情人成眷属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特别突出,因此,父母不同意结婚的恋人往往采取逃婚和徇情的方式表示反抗。有的相约逃到偏僻的地方去隐姓埋名,安家落户,待若干年后再返回原籍;有的干脆就永远定居在外,不回原籍;有的反抗方式更为惨烈,即双双殉情。

殉情的方式有跳水、滚山崖、自焚、自缢、服毒等。他们相信,人世间不能成婚,只有死后到“玉龙第三国”永远相守,才能有美满幸福的生活,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时有发生。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现在,纳西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逃婚和殉情已成了令人喟叹的历史。

5、纳西族禁忌

1、纳西族的禁忌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2、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声明提示:本文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辨别。如因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需删除请联系,将尽快处理。

相关查询:北京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上海天气预报15天广州国际机场天气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 上一篇:南方降雨进入核心影响时段 华北东北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天气预报 - 天气预报一周,15天天气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投稿发布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0-2025 uut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757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