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秋两季适中;一天中的温度昼高于夜,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时,最高值一般在13-14时,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受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变化的制约上。一般纬度和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
植物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一般而言,温度升高,生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下降,生理生化反应变慢,生长发育迟缓。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植物所能忍受的温度时,生长逐渐缓慢、停止,发育受阻,植物开始受害甚至死亡。另外,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因子如湿度、降水、风、水中氧的溶解度等变化,而环境诸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三基点。植物只能在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范围内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快的温度,在该温度下,植物体内有机物消耗过多,植株反而细长柔弱,因此并不是植物生长最健壮的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不同,这与植物的原产地气候条件有关。同一植物的温度三基点还随植物器官和生育期而异,一般根生长的温度三基点比芽的低。多数一年生植物,从生长初期经开花到结实这三个阶段中,生长最适温度是逐渐上升的。
植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受植物种类、生育时期、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但各种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具有共同的特征: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温度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数值,而有一定的变化范围;无论生存、生长还是发育,其最适温度基本上是同一个变幅范围;各种植物的最低温度不同,耐寒植物可以忍受-10℃的最低温度,而喜温作物甚至不能度过0℃的温度;与最低温度相比,各种作物的最高温度指标彼此差异较小,而且最高温度与最适温度的数值相对比较接近。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气温(或土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有滞后效应。生态系统内部的温度也有时空变化。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昼夜温差大则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利,并能提高产品品质。
相关查询:北京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上海天气预报15天、广州国际机场天气、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 上一篇:格力原高管接触美博谈合作还是换工作
-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新生活百科信息
- 白芍的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 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及其作用是什么?
- 什么是土壤质地 按土壤质地土壤分为几种类型?
- 什么是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与农作物的关系是什么
- 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改良土壤质地有哪些措施
- 土壤生物包括哪三类?土壤生物的种类及作用
- 复种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 为什么说轮作制度可以调节土壤物理状况
- 什么是间混套作?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说轮作制度可以调节土壤物理状况
- 为什么说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状
- 花生如何施基肥和种肥 花生如何施菌肥及微肥
- 花生叶斑病的病状 花生叶斑病怎样防治如何预防
- 花生的主要生产管理技术有哪些?
- 如何防治危害马铃薯茎叶的害虫?
-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管理技术包括哪些?
-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 如何防治马铃薯青枯病?
-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管理技术包括哪些?